物件其實就像是集合,只不過⋯⋯
首先,從 Yoneda 引理我們可以推得,考慮的函子 $latex K : C^{\mathrm{op}} \rightarrow \mathbf{Set}$ 換成 $latex hom(-, d)$ 得到:\[
\hom(c, d)\cong[C^{\mathrm{op}}, \mathbf{Set}](hom(-, c), hom(-, d))
\]其中用 $latex [C^\mathrm{op}, \mathbf{Set}]$ 代表從 $latex C^\mathrm{op}$ 到 $latex \mathbf{Set}$ 的函子範疇,而 $latex [C^\mathrm{op}, \mathbf{Set}](hom(-, c), hom(-, d))$ 代表這個函子範疇所有從 $latex hom(-, c)$ 到 $latex hom(-, d)$ 的自然轉換。
這個同構式代表,所有在 $latex c$ 跟 $latex d$ 之間的態設可以看作是 $latex hom(-, c)$ 到 $latex hom(-, d)$ 的態射。因此,若我們有一個自然同構(natural isomorphism)$latex \tau : hom(-, c) \rightarrow hom(-, d)$ 也就是對每個物件 $latex a$ 我們都有一對一的對應 $latex hom(a, c) \cong hom(a, d)$ 且滿足自然性,則 $latex c$ 跟 $latex d$ 同構。證明如下:
先令 $latex \mathcal{Y}(c)$ 代表 $latex hom(-, c)$ 函子,$latex \mathcal{Y}$ 本身是一個從範疇 $latex C$ 到範疇 $latex [C^\mathrm{op}, \mathbf{Set}]$ 的函子。
若我們有 $latex \tau : \mathcal{Y}(c) \rightarrow \mathcal{Y}(d)$ 跟 $latex \tau^{-1} : \mathcal{Y}(d) \rightarrow \mathcal{Y}(c)$,則根據 Yoneda 引理,存在 $latex f : c \rightarrow d$ 使得 $latex \tau$ 可寫成 $latex \mathcal{Y}(f)$,同理存在 $latex f^{-1} : d \rightarrow c$ 使得 $latex \tau^{-1} = \mathcal{Y}(f^{-1})$。則同構的等式可寫成 \[\mathcal{Y}(f) \circ \mathcal{Y}(f^{-1}) = \mathcal{Y}(f \circ f^{-1}) = id = \mathcal{Y}(id)\] 因為 $latex \mathcal{Y}(c)$ 跟 $latex \mathcal{Y}(d)$ 間自然轉換跟 $latex c$ 跟 $latex d$ 態射有一對一的對應 $latex \mathcal{Y}(f \circ f^{-1}) = \mathcal{Y}(id)$ 代表 $latex f \circ f^{-1} = id$。反之,我們也可以證明 $latex f^{-1} \circ f = id$,所以 $latex c$ 跟 $latex d$ 同構。
(一般來說若函子 $latex F$ 在態射 $latex F_{c, d} : hom(c, d) \rightarrow hom(Fc, Fd)$ 上是一對一對應的話 $latex Fc$ 跟 $latex Fd$ 同構就可以推得 $latex c$ 跟 $latex d$ 同構。證明方式同上)如此一來,我們可以發現兩個物件是被所有進到(或出去)該物件的態射所決定的!若要用集合論來想,我們可以將態射 $latex c' \xrightarrow{f} c$ 當作是物件 $latex c$ 的元素,而當兩物件所有的態射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時,兩者就是同構,在範疇上有共同的性質。
當然,如果一次要考慮所有的態射可真是讓人頭大,所以我們希望能夠縮小考慮的範圍,在某些範疇下這的確可行。用集合來說,給定集合 $latex X$ 每一個元素 $latex x \in X$ 都可以寫成一個從只有一的元素到 $latex X$ 的函數 $latex \{ * \} \xrightarrow{\bar{x}} X$,當然這個函數在這個唯一的元素對應的正是 $latex x$ 本身。而任兩個集合 $latex X, Y$ 同構,相當於說兩個集合之間存在一的一對一的關係,同等於 $latex hom({*}, X)$ 與 $latex hom({*}, Y)$ 有一對一的關係。也就是說,我們只需要考慮 $latex \{*\}$ 從這個集合出發的態射就夠了!
Yoneda 論證模式
從前面的結果來看,我們要證明物件的同構,用他們的態射來看就足夠了。例如說,我們想要證明集合 $latex X + Y$ (disjoint union)跟 $latex Y + X$ 是同構的,除了直接夠造出 $latex X + Y$ 跟 $latex Y + X$ 之間的對應關係,我們可以觀察:所有從 $latex X + Y$ 到任一集合 $latex Z$的函數都可以寫成兩個函數分別從 $latex X$ 與 $latex Y$ 到 $latex Z$ 也就是有一對一的關係 $latex hom(X + Y, Z) \cong hom(X, Z) \times hom(Y, Z)$。因此,根據集合的性質 $latex A \times B \cong B \times A$ ,我們可以直接推得對所有的集合 $latex Z$ 都有 $latex hom(Y + X, Z) \cong hom(X+Y, Z)$ 且滿足自然性因此 $latex Y + X \cong X + Y$。這個例子雖然很簡單無聊,但我們可以將 disjoint union $latex +$ 換成 topology 的 topological sum 然後在拓樸範疇下這個論證依然成立(理由是拓樸的 topological sum 是範疇上的 coproduct)。我們之後遇到更複雜的計算或甚至有伴隨函子(adjoint functor)時,這個論證模式可以很清楚地寫成同構式,一步一步的計算推出結果。之後要證明物件地同構時,我們也會常常用到這個模式論證。
所有的範疇都可以嵌在更大的範疇內⋯⋯
在數學中,我們時常擴大考慮的數學結構以方便討論,例如說我們會在實數內考慮整數,用微積分的技巧去推算整數等使得我們可以用更多的工具去計算。或者,求解多項式的根時,即便考慮的都是整數系數,其解也不見得落在整數上。同樣地,範疇也有一套方法能夠將考慮的範疇放到更大的範疇內考慮,用的便是前面證明用到的 $latex \mathcal{Y} : C \rightarrow [C^\mathrm{op}, \mathbf{Set}]$ 函子。根據前面的推論,每個 $latex \mathcal{Y}(c)$ 跟 $latex \mathcal{Y}(d)$ 間的態射,都可以看作是 $latex c$ 跟 $latex d$ 的態射,這樣一來,物件 $latex c$ 跟 $latex \mathcal{Y}(c)$ 並沒有什麼不同,但是 $latex \mathcal{Y}(c)$ 是在 $latex [C^{\mathrm{op}}, \mathbf{Set}]$ 這個更大的範疇下,也就是我們多了其他不是 $latex \mathcal{Y}(c)$ 的物件。這個函子範疇性質多了不少原本可能沒有的性質,之後我們有機會再說。
Yoneda 引理在範疇論上會反覆使用,代表的意義也讓人能夠更容易理解範疇的具體概念。
參考資料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留言也可用 \$...\$ 輸入 $\LaTeX$ 語法(注意:預覽畫面無法顯示)